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发布的《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中国有色金属发展的主线,这条主线是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市场需求。结构性改革,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化解结构性过剩产能,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市场需求,就是解决制约产品应用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新材料研发、新产品推广等瓶颈问题,拓展消费领域和空间。未来五年,中国有色金属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主线,在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市场需求两个方面发力。
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市场需求,铝产业是必须而且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
铝产业必须紧紧围绕主线发展
从行业内部看,我国铝工业存在着三大难题,如同在头顶上高悬的三把利剑。
首先是矿产资源短缺。过去10年,中国铝矿资源(含铝土矿和氧化铝)对外依存度平均超过50%,而且随着冶炼产能的快速增长和国内铝土矿资源不断贫化,铝矿资源的紧缺程度还在持续加剧。
其次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在国产铝材产品中,一般中低档产品生产过剩,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档产品短缺,不能满足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需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如高性能大型预拉伸板、制罐用特薄板、高档CTP版基和高级装饰板、镜面板、飞机蒙皮板、高压电容箔、汽车车身铝板、大型特种型材、大型精密模锻件与高档锻造轮毂、活塞等。
第三是环保压力大。截至2015年底,中国电解铝产能为3847万吨,占全球总产能5699万吨的67.5%,预计2016年还将新增300万吨。产能快速扩张与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矛盾,铝冶炼生产线高度集中与环境承载容量的矛盾,环保法的统一实施与各地有效执法不平衡的矛盾,都不同程度存在,在有的地方还很突出,加剧了环保风险;此外,铝电解槽固体废弃物每年超过30万吨,只有少量进行无害化处理;氧化铝生产中排放的赤泥每年超过6000万吨,赤泥综合利用率仅为4%,赤泥的堆存量到2020年将达到8亿吨,成为一大环保隐患。
如果不在产业结构上进行改革调整,这三把利剑随时就会掉落下来。
从行业外部看,新的形势倒逼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市场需求。
《巴黎协定》实施对我国铝业的影响。2016年11月4日,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巴黎协定》对我国电解铝的影响是重大的,也是长远的。我国铝冶炼煤电铝一体化率已达到80%,这种配置由于大幅度降低了铝冶炼的用电价格,使得我国电解铝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但是,《巴黎协定》规定,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尽快达到峰值,以实现将全球气温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高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我国也向世界作出四项降碳承诺,并于2017年起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个碳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行业。为应对《巴黎气候协定》,国外企业纷纷将电力供应由传统的燃煤电厂转向排放更低的水力和天然气发电,而我国电解铝的自备电厂基本上是火电,如果我国电解铝产业不能及时应对,实现电解铝的低碳化生产,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获得的成本竞争优势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再度丧失掉。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对我国铝业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和大转型的时代,经济增长重心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但中国快速崛起的背后,总有“修昔底德陷阱”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在杭州G20峰会中美双边会谈中,奥巴马向习近平提出中国应严控电解铝产能过剩问题,这个问题提得虽然有些突然,但与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实行“再工业化”战略是息息相关的,美国铝业公司将上中游产业与下游加工业进行拆分,应该看成是这种宏观战略的微观体现。近几十年来,美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利用发展中国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在获取收益的同时,扩大了产品市场,确实尝到了甜头;但同时,这一过程也为美国带来了“苦头”——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萎缩,并随着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出现了“产业空洞化”,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随之出现,动摇了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时多次提到,他强烈反对自由贸易与全球化,承诺要花上万亿美元来重建道路、机场、桥梁、排水系统和电网。如果特朗普的主张付诸实施,美国很可能要在世界经济领域掀起一场“战略大反攻”,以达到巩固并长期维持其世界第一经济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这其实与奥巴马打出的“再工业化”牌异曲同工并无二致。英国脱欧,也亟需稳固其国内工业体系。可以预料,新一轮资源能源的争夺、技术输出的控制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会更甚于以往,中国铝工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中国铝工业未来的发展,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特别要注重拓展铝的应用领域,加速推进以铝代钢、以铝代木、以铝代其他材料,从而引领新需求、创造大市场。